20世纪初叶的上海就像一个磁场,财富不断地在这个风水宝地集聚。
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于很多人、很多事,可谓影响深远,对于上海的发展更是如此。
辛亥革命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扫除了种种障碍。而西方列强忙着火拼,暂时无暇顾及万里之外的中国。中国商人进入了20世纪做生意的黄金期。一时间黄浦江中汽笛声不断,跑马路旁灯火彻夜长明;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,四方土话与欧美语言混杂一处。
上海以一种全新的创业环境,吸引着许多国内外的商人纷至沓来,让世界各地不安分地做着发财梦的人看到了机会,也带来了大量的创新和冒险机会。
商机无限,投机也无处不在。表面上一派欣欣向荣的上海,却暗藏着一场因信用危机导致的血雨腥风。
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为了应对当时日益加重的信用危机,我国一些了解西方文化、鼓吹经济进步的人士建议学习西方,改造传统信用制度,建立近代金融制度,比如信托制度。
“信托”二字在我国的最早导入地由此定格于上海。
1921年9月伊始,在一个笼罩着喜庆氛围的日子,黄浦滩路12号,一阵鞭炮声后,由朱葆三、严信厚等人创办的中易信托公司开张。总公司设在上海,资本金为800万元,经理是洪盛仓。
由此,开启了中国人自办信托公司的先河。(还有一种说法,我国第一家专业信托公司,是1921年8月21日成立的通商信托公司。算起来,两家公司是前后脚开张,相差仅仅10天)。其后,张啸林、孙颂馨等人又创办了通汇、东南等信托公司。
其实,此前两三年,在上海的银行中已经开始显露信托的雏形。1919年聚兴城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信托部,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信托部,可以说是我国现代信托业的最早发端。
除了民营的信托业外,官营信托机构在1931年也开始出现,并于1935年设立了中央信托局。到了1937年,信托业有了进一步发展,上海、东南等十几家信托公司大多兼办银行、储蓄和保险业务,也有一些银行设立了信托部。
在业务开展层面,无论是民营还是官办,各家信托公司经营的业务大同小异,即信托存款、信托投资、证券信托、商务管理信托、保管信托、遗产信托、监护信托、房地产信托、代理信托等,但遗憾的是这些业务并未形成完整的市场。另外,除了信托的基本功能外,这时的信托机构还往往开展银行业务及其他金融中介业务,可以说是“金融超市”。
随着抗日战争的硝烟不断蔓延,中国这一时期的信托业也开始走向沉寂,很多信托机构名存实亡。新中国成立后,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自己的信托机构——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部,其业务包括房地产、运输、仓库、保管及其他代理业务。
同所有领域一样,国家对旧中国的信托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,对于原来的民营信托公司和银行信托部,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、整顿和改造。
一部分资力不足、缺乏正常业务的机构首先被淘汰停办;余下的被纳入金融系统,与银行钱庄等一起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,但1951年9月以后陆续停办。这主要是在以公有制改造为主要手段的金融体系重建过程中,稳定金融局势、实现经济恢复是政府主要的目的,政府垄断了金融机构的产权,形成了完全单一化的国有产权制度。
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,原有的信托业务消失,对于官办信托公司予以没收和接管,并直至1952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为止。
虽然此时仍有个别国营银行里设有信托部门,但由于业务收缩很快,最终只能迎来停办的结局。
至此,信托业在我国的发展告一段落。